广东产业创新智库一、智库简介广东产业创新智库是按照国家及广东省建设国家科技产业创新中心、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珠三角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及粤港澳大湾区创新中心的战略部署,由广东工业大学、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广州点金智能科技开发研究院、广东省人才交流协会、广东… 一、智库简介 广东产业创新智库是按照国家及广东省建设国家科技产业创新中心、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珠三角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及粤港澳大湾区创新中心的战略部署,由广东工业大学、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广州点金智能科技开发研究院、广东省人才交流协会、广东高科技产业商会于2017年共同发起组建,全国百所高校、百家商协会、百家科技产业投资基金共建的中国南方最具影响力的科技创新智库。 广东产业创新智库”以服务广东区域创新、产业创新和企业创新为宗旨,以创新平台建设和产业关键共性技术、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研究为主攻方向,坚持创新驱动、强化服务、拓展提升、开放协同、普惠共享的工作理念,以完善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为重点,建设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新型特色技术创新智库。 广东产业创新智库已拥有各行业技术创新专家及创新管理专家7800多人,各行业领先的技术创新成果数万项,一个以海内外高校科研院所人才队伍为核心,以各行业高新技术企业、企业研发平台实战专家为支撑,特色鲜明、资源共享的跨学科、跨单位、跨区域、网络化的广东创新智库格局已经形成。2020年底之前,预计各行业技术创新专家将超过10000人,各行业领先的技术创新成果超过10万项。 广东产业创新智库是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广东省国家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和珠三角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的重要支撑。 二、智库建设的基本原则 1.突出高端引领。坚持围绕国家发展战略、围绕科技创新前沿、建设创新广东开展决策咨询,有效汇聚广大科技工作者智慧,以高端人才引领高端智库建设,以先进的理念、一流的团队、崭新的方法提升智库建设水平。 2.注重开放协同。依托国内外高校的人才优势,集聚跨学科、跨部门、多元化的丰富技术创新资源,大力推进咨询理论、方法、数据、成果的开放共享,构建覆盖各类创新主体的网络型科技智库结构,为高端智库建设汇聚强大合力。 3.坚持人才驱动。强化人才在智库发展中的核心地位,着力培养一批思想敏锐、专业精深、熟悉政策的高端决策咨询人才,聚集一批思维活跃、问题感强、富有创新精神的顶尖专家,打造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专业化智库人才团队,充分调动激发各类技术咨询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组织机构介绍 (一)发起与主办单位介绍 1、广东工业大学 广东工业大学由原广东工学院、广东机械学院和华南建设学院(东院)于1995年6月合并组建而成。学校已有60年的办学历史,是一所以工为主、工理经管文法艺结合、多科性协调发展的省属重点大学,是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 学校坐落在中国南方名城广州,地理位置优越,校园占地总面积3066.67亩,拥有大学城、东风路、龙洞等多个校区。大学城校区突出工科特色,多个学科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创设多个协同创新平台。东风路校区突出艺术创意和社工服务氛围的营造,建有设计创意园和成果展示馆。龙洞校区突出管理学与理学氛围的营造,打造环境优美、恬静怡人的花园式校园。 目前,学校共设有20个学院、4个公共课教学部(中心)、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个省攀峰重点学科一级学科、6个省优势重点学科一级学科、5个省特色重点学科二级学科、7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1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92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具有工程(17个领域)、工商管理、工程管理、会计、翻译、社会工作、金融、艺术8种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同时具有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学校现有本科专业76个,招生专业(类)53个。机械、信息、材料、化工四个学科为广东省“211工程”三期重点建设学科。2015年学校整体进入广东省高水平大学与高水平理工大学建设行列。目前已有工程学、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化学和环境科学/生态学等5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学科排名前1%行列,其中工程学已进入3.3‰ 学校提出“以更加解放的思想、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创新的体制机制、更加勤奋务实的工作作风,集聚海内外创新人才,多模式构建创新平台,营造创新氛围,培养创新人才”的发展思路,全面实施大学生创新行动计划、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计划、研究生优质生源“千苗计划”、强师工程等重大战略。近年来,学校在师资队伍、科研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发展迅速,成效显著。 学校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先后推出“百人计划”“青年百人计划”“培英育才计划”“教师出国研修计划”等,师资力量不断增强。学校有职称自主评审权,现有专任教师2000多人,其中正高级职称300多人,副高级职称约700人。目前,学校拥有全职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青”、国家“优青”、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等国家级人才80人次,拥有珠江学者、青年珠江学者、省杰青等省级人才99人次,同时还聘有外籍院士4人、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已组建并入选广东省“创新团队”9个。高素质师资队伍的建设,为学校人才培养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目前全日制在校生44000余人,其中本科生36000余人,研究生7000余人,并招有不同层次的成人学历教育学生、港澳台生和外国留学生,已形成“学士-硕士-博士”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学校坚持科研工作顶天立地,倡导与产业深度融合,科研整体实力不断增强。学校建设有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发改委现代服务业产业集聚基地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1个,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及其他省级科研平台70余个。2017年,学校发明专利申请公开数2166件,位列全国高校第八位。2018年,学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突破154项,位列全国高校第六十位。近五年,学校科研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学技术奖一等奖8项、中国专利优秀奖4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1项、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3项。 此外,学校还与地方政府和工业界联合建立了“广州国家现代服务业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东莞华南设计创新院”“佛山广工大数控装备协同创新研究院”“河源广工大协同创新研究院”“惠州广工大物联网协同创新研究院”“云浮创新设计中心”“东源广工大现代产业协同创新研究院”等多个跨学科协同创新平台,推动广东国防科技工业技术成果产业化应用推广中心落地,前期投入6亿元资助中心建设。目前学校正努力在高端装备、IC设计、工业设计、先进材料、环境生态、生物制药、软物质等多个领域构建高水平研发平台,促进产学研和协同创新取得实质性成果。 学校致力于培养有国际视野、有坚实基础、有创新能力的人才。现有7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7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8个专业通过教育部认证/评估, 18个省级特色专业,13个广东省名牌专业,5个省级重点专业,16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3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含双语教学示范课程),93门省级精品课程(含双语教学示范课程);7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2个国家级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1个国家级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38个省级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4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2013-2017年中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暨学科竞赛评估(本科)全国排名第39。学校办学条件良好,现有计算机14860台套,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固定资产总值13.36亿元。校舍建筑面积156万余平方米。图书馆拥有藏书377.3万册、电子图书224.6万册,并采用共享方式,多渠道、大幅度拓展了信息资源使用范围。学校从学生成才观的理念转变抓起,探索性实施了“重基础、强能力、宽视野、多样性、有担当”的培养方案改革,着力探索以培养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基于产学研全程结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与新思路,同时将人才培养(特别是本科生培养)纳入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规划之中。 学校高度重视对外合作与交流,专门设立出国(境)留学基金和来华留学基金,推进以“学科为主体”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战略,促进学科和团队与国(境)外高水平大学、科研机构和跨国企业等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搭建合作平台,对接国际一流技术,引进国际一流人才。学校高度重视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加强国际化人才培养,支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学生来华留学与技术培训。学校先后与国(境)外150多所大学和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开展合作办学、学生联合培养、师资培养、教学模式改革、合作科研、人才引进和平台建设等多方位合作,推进重点学科建设进入国际前沿,为学校师资队伍国际化、人才培养国际化和科研工作国际化提供良好平台。学校入选国家外专局和教育部“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计划”)。 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学生在全国各类科技创新竞赛、文化体育竞赛中不断刷新纪录。2013-2017年,学校连续三届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捧得“优胜杯”,其中2015年和2017年,我校学生团队均摘得2项特等奖;在2012-2016年,学校连续三届在“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前身为“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夺得金奖;2017年,我校FSAE车队荣获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总成绩第一名;2018年,我校学生荣获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18项;2017-2018年,我校学生荣获德国RED DOT(红点)设计大奖1项,德国IF DEGIGN TALENT AWAARD 大奖4项;近五年来,学校有3名大学生先后荣获第七届、第十届、第十一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学校篮球队连续三年荣获全国大超联赛总冠军,2011年荣获第八届亚洲大学篮球锦标赛冠军;近年来,学生在声乐、器乐和舞蹈集体项目上获得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全国大学生素质教育艺术品牌金奖等50余项。 2、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是一所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省属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师范院校,首批广东省普通本科转型试点高校、广东省“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特色高校提升计划建设学校。 学校发展历史悠久。创办于1957年,前身为广东民族学院,首任校长是老一辈革命家罗明同志。2002年更名为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02年、2005年,原广东省机械学校、原广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和广东省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先后并入。2018年11月30日学校正式更名为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学校坐落于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和改革开放前沿地广州。目前共有5个校区,已投入使用的有东校区、西校区、北校区、白云校区等4个校区,河源校区正在建设,拟于2020年招生。 学校学术传统深厚,崇教重学。现有工学、理学、教育学、文学、艺术学、经济学、管理学和法学等8大主要学科门类,其中控制科学与工程、职业技术教育学为广东省优势重点学科,中国现当代文学、民族学为广东省特色重点学科,机械工程为广东省重点培育学科。拥有教育学、控制科学与工程、民族学和新闻传播学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教育硕士、电子信息硕士、会计硕士等3个专业学位授权点。学校是“教育硕士(职业技术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试点单位和“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研究生招生培养单位,有18个广东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学校设有20个二级学院,67个本科专业,其中,理工科专业32个,文科35个,师范类30个,全日制普通在校生23000余人。有2个国家级、10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级、11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国家级、4个省级卓越教师培养计划项目,2门国家级、30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5门省级在线开放课程,1门国家级、2门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4门其他省级优质课程。近5年,学校教师参与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获广东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10项、二等奖7项。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拥有一支学术水平高、爱岗敬业、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1416人,其中专任教师1005人,正高职称142人,副高职称320人,副高以上职称人员占专任教师比例45.97%,具有博士学位351人,占专任教师34.93%。教师队伍中,教师队伍中,有特聘院士、党的十九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得者、中国专利优秀奖获得者、国家哲学社科基金规划评审组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有全国优秀教师、第四届新世纪巾帼发明家优秀奖获得者、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能手、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全国“最美高校辅导员”、广东省青年珠江学者、广东省特支计划青年文化英才、会计领军人才、南粤优秀教育工作者、南粤优秀教师、广东省教学名师、广东省高校“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广东省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对象等获得者。 学校坚持产教结合、科教融合,科研水平和服务社会能力不断提升。学校建设有1个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广东省知识产权大数据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智库(职业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民族发展研究中心)、3个广州市重点实验室、1个广州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3个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个广东省教育厅科研平台(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人文社科基地、国际合作基地),2个广东省教育厅科研团队。与顺德区人民政府共建了“顺德现代职业教育研究院”,与地方政府、企业共建了223个政校企合作人才培育实践基地。近5年,学校教师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31项,其中国家级2项。学校建设有广东工业实训中心,拥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约2.4亿元。图书馆藏书约225万册。 学校突出职教特色,服务广东经济社会。作为广东“职教母机”、职业教育研究和职教师资培养培训“重镇”,学校致力于培养高素质职业教育师资和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发挥培养培训职教师资的母机作用,先后被国家教育部、财政部、省教育厅选定为“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国家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院校”“国家民委职业教育师资培训中心”“广东省职业技术教育协同创新发展中心”“广东省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广东省中职校长培训中心”“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研究与指导中心”“广东省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发展中心”等。学校是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教师发展联盟、广东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广东职教师资培养培训联盟、中德合作职教师资培养培训联盟理事长单位。 学校人才培养成果丰硕。坚持协同育人,支持学生创新实践,近三年来,学生在“互联网+”、“挑战杯”系列竞赛、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等国内外高水平学科竞赛中屡获大奖,共获国家级奖励316项、省级奖励871项。就业率连年保持在95%以上,获评教育部“2015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被广东省人民政府授予“广东省就业先进工作单位”“广东省创新创业示范校”,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全国第三届黄炎培优秀学校奖”“广东省依法治校示范校”等称号。 办学六十多年来,学校虽数易其名,却不改初心,秉承“厚德博学、唯实求新”的校训精神,坚持“面向职教、服务职教、引领职教、特色发展”的办学定位,努力创建国内一流、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技术师范大学。 3、广东省人才交流协会 广东省人才交流协会(英文译名为“Guangdong Human Resources Associatoin”,缩写为:GDHRA),是依照《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由从事人才交流服务业有关的机构、团体和个人及其他经济组织自愿组成的、实行行业服务和自律管理的跨部门、跨所有制的非营利性的行业性社会团体法人。 该会的业务主管机关是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简称省人社厅),登记管理机关是广东省民政厅(简称省民政厅)。 协会宗旨是:以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团结引领会员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协助政府从事行业管理,促进行业依法经营、公平竞争、人本服务、诚信服务;加强行业自律,促进行业自我规范、自我监督、自我管理、自我发展;加强会员之间的沟通协调,促进会员合作共赢、和谐发展;加强人力资源开发理论研究和学术交流,促进人才服务产品开发使用与人才交流业务合作,为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服务。 4、广东高科技产业商会 广东高科技产业商会是全国高科技领域的第一家商会,成立于1999年。19年来,我们紧跟党的政策,响应国家战略,不断根据会员需求和市场趋势,提供为会员企业、科技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行之有效的服务,走出了一条以“市场化为基础、差异化为方向、品牌化为核心、价值化为目标”的发展道路。 目前商会在全省范围内拥有6000多家会员企业,行业囊括了中国所有的高科技行业及科技服务业,包括电子、信息、互联网、IT、物联网、大数据、电子商务、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节能环保、先进制造业、科技农业、文化创意及金融等,其中包括创维、海王、腾讯、三诺等海内外上市企业近200家,会员中全国、省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100多位,会员企业年产值超过3万亿,构建了一个具有较强经济实力和政治影响力的开放、多元、融合的平台。 我会先后获得中央统战部颁发的“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贡献先进集体”、民政部颁发的“全国先进社会组织”、中国少年儿童基金会颁发的“中国儿童慈善奖”、广东省统战部颁发的“广东省光彩事业组织奖”、省民政厅颁发的“全省先进民间组织”、“5A商会”和广东省工商联颁发的“先进商会”等荣誉称号。 根据会员的发展诉求和经济环境的变化不断完善组织架构先后成立了广州、龙岗、龙华、南山办事处,在国外设立德国、迪拜、越南办事处和北美创新中心,设立了金融俱乐部、文化俱乐部、创新俱乐部、创投委员会、国际路演中心等服务机构,丰富完善各种服务体系,我们商会创造了8大服务经济建设和5大服务社会建设的模式,开创了广东高科技产业商会的“智慧工程模式”、“信用互助模式”、“雁群投资模式”、“麻雀变凤凰模式”、“互为股东、互为顾问、互为董事工程”、“新丝绸之路模式”、“技术联盟模式”和“科技金融产业三融合模式”。在社会建设领域,我们的“会员合议庭模式”、“军转干部民企就业模式”、“孔子文化节模式”、“公共外交模式”和“文化拼图模式”为解决会员内部纠纷、维护行业秩序、弘扬仁爱公益文化、扩大国际影响等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理论先行,不断探索商会创新发展的社会环境、时代基础,以理论指导实践,从实践中完善理论。2015年、2016年商会执行会长王理宗先后出版发行社会组织实践型理论奠基之作《美丽的手》和社会新形态开山篇《社会时代》,打造广东高科技产业商会发展的理论特色。同时,为新的历史时期认识个体与组织、厘清政府、市场和社会的互动融合关系等给出理性的思考和指导。 商会自2017年开启转型升级征程,设立高商汇智投资平台,布局大农业、大文化及产业园投资等领域,开始商会“经营型、质量型、效益型、特色型”的新时代发展之路,开局良好,应者云集。 商会主要提供以下几方面的服务: (1)科技生态链的构建 广东高科技产业商会注重整合国内外科技资源和科技服务资源,包括国内政商学、社会各界,及海外知名大专院校、科研院所、NGO组织,同时链接全球众多知名中介机构,包括证券交易所、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成为一个以科技为中心,层层链接、不断延展的科技全生态链资源体。 (2)共享利益链的打造 不断创新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以合作、共创、共享为核心,创造“智慧工程”、“信用互助”、“雁群投资”、“互为顾问、互为董事、互为股东工程”、“技术联盟”、“麻雀变凤凰模式”、“新丝绸之路”、“金融俱乐部”、“文化俱乐部”等模式,营造商会互助合作文化,打造情感统一、信息统一、信用统一、利益统一的共享利益链。 商会共举办活动800多场,主办国际型会议、论坛近100场,参加人员超过10万人。成立6支基金,推动近30家企业在海内外上市,会员内部有100多家企业互为股东,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利益共享的紧密联合。 (3)国际产业链的协同 布局全球,带领3000多名企业家走访80多个国家和地区,先后在越南、德国、迪拜和澳洲、北美设立办事机构。 推动多家企业在海外投资;推动企业与美国、德国、韩国、澳洲在电子、IT、新材料、新能源等方面的合作,同时推动贸易额80亿美元,投资近10亿美元。 设立广东高科技产业商会国际路演中心创投委员会,实现国内外前沿技术、优质项目与资本的快速对接,搭建全球技术交流、项目合作、产业共建及人才往来的平台。 (4)多元价值链的完善 在创建商会平台价值、方案价值、模式价值和引领价值的同时,以品牌培训、研讨活动、及文化俱乐部的创建,形成多元化、模块化、项目化的文化服务,不断完善优化商会的价值体系,深化会员企业个人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的实现路径。 5、广州点金智能科技开发研究院 广州点金智能科技开发研究院有限公司于2016年9月成立,注册资本3000万元,注册地点为广州市越秀区天河路1号,办公地点在广州市荔湾区荔河商贸中心17楼。 点金研究院以《中国制造2025》为战略指引,整合全球智能制造人才、技术、信息、资本等高端资源,重点开展智能制造关键共性技术、智能制造系统集成、智能工厂建设、城市创新中心与产业孵化体系建设等领域技术创新体系和服务体系研究,为推动中国企业通过智能制造实现转型升级作出贡献。 点金研究院积极牵头或参与国际化高端创新平台的组建和运营,与多家国际产业巨头及一批国内智能制造品牌上市公司达成共识,将共同组建城市创新中心,并先后孵化出多家智能制造领域的高端研究开发平台,包括广东洪裕智能制造研究院、广东鸿彬合金新材料研究院、广东磊信达智能停车研究院、广州赛尔特装配式建筑研究院等。 点金研究院与广东工业大学、广东技术师范大学一道,牵头组建广东产业创新智库,预计2020年底入库专家将超过10000人,其中智能制造专家将超过1000人,成为华南地区最具特色和规模的产业创新智库。点金研究院以强大的科研团队、体系构建能力和技术服务能力,获得业界的认可,发展前景可期。 (二)承办单位介绍 (1)广州亿点科技创新有限公司 亿点创新是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产业链服务平台,是广东产业创新智库的发起、共建和承办单位,智创谷创新产业加速器的主要投资人。拟上市企业创新筑基工程研究第一品牌。 亿点创新拥有五位一体的创新服务平台,包括: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创新人才服务平台,创新产业孵化平台,智能制造服务平台,融资与上市服务平台。还拥有五大创新资源库,包括:技术创新专家库,科技金融人才库,科技成果数据库,财团与基金资源库,城市创新型骨干企业数据库。 亿点创新依托旗下五大平台及五大资源库,主要为拟上市企业、行业龙头企业、独角兽企业、商业模式领先企业、成长型科技企业,提供高端创新平台建设,高层次人才团队引进,重大核心技术突破,知识产权战略管理,创新体系优化与产业生态基因植入,科技金融深度服务等六维模型服务,帮助企业快速登陆资本市场,实现价值倍增。 亿点创新公司成立十三年来,服务各类知名企业和中小企业上千家,拥有众多成功案例,获得广泛好评。荣获中国最具竞争力中小企业服务机构、中国商业模式领先服务机构、广东民营外贸企业最佳服务机构、广东诚信服务示范企业等荣誉称号。 (2)广州智库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广州智库创新科技有限公司是广东产业创新智库的运作平台公司。拥有规范的管理体系,强大的运作管理团队,和较强的项目落地执行能力。负责智库服务项目的推广和运营。 四、主要目标 到2020年,各行业专家人数达到10000人以上,一个以高校科研队伍为核心,以各行业高新技术企业、企业研发平台实战专家为支撑,特色鲜明、资源共享的跨学科、跨单位、跨区域、网络化的广东创新智库格局全面形成。 五年内完成以下目标: 1、为10000家以上企业提供科技创新产业链服务; 2、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每年不少于100项; 3、帮助100家以上企业建立国际化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 4、重大产业技术与产业政策研究每年不少于1项; 5、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市值管理服务五年不少于500家。 建成创新引领、政府信任、企业倚重、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科技创新智库,为广东科技创新战略和企业转型升级提供支撑。 五、五大重点任务 1、组建华南地区具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智库。 在信息技术、材料技术、能源技术、智能制造、生命科学、节能环保、现代农业、大健康、军民融合、资源环境、航空航天、高技术服务、及管理创新和科技金融等14个领域,依托高校、研究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组建规模超过10000人的、在华南地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民间科技创新智库。 智库团队将发挥自身学科、人才和专业优势,科学预判科技发展趋势,提出科技前沿取得突破的可能领域及方向,为培育广东未来核心竞争力提供基础性科技知识储备方向性建议。瞄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前沿热点,围绕关键核心技术,提出技术突破与产业发展路线图,引导相关产业向精、深、特、新方向发展。 2、打造互联网+科技成果共享与转化平台 打造互联网+科技成果共享与转化平台。用互联网思维与市场化模式,破解科技服务机制、资源和服务三大瓶颈,形成有效融合的“1+N(城市、产业集群、专业镇)”科技成果共享与转化平台群。 平台以门户网站及手机移动APP为交互工具,以云计算与大数据为支撑,为社会各界创新创业者与科技服务机构搭建一个永不落幕的展示对接交易平台,该平台将对资源数据进行深入分析,以推动科技服务更加专业、精准、到位。 平台建成后,将主要实现共享、交流、服务与交易四大功能的服务。通过线上精准对接、线下精准服务,为我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拆“隔断”、破“藩篱”、打“通道”,将平台打造成为科技服务业的“阿里巴巴”,开创国内领先的“互联网+科技服务+成果转化”的广东模式,为广东科技创新创业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与合作舞台。 3、实施重大产业技术与产业政策研究专项 ——突出重大问题导向。把握当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发展趋势,紧紧围绕新一代信息通信、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生命科学等重大发展方向,加强前瞻性战略性研究、研判。围绕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优化创新资源配置、优秀创新人才成长规律和科学技术普及等重大问题,每年提出5—8个重大研究选题,组织精干优势研究力量开展协同攻关,提出具有宽广视野和战略眼光的高质量政策建议。 ——促进交叉创新和力量集成。促进建立内外资源协同开展的研究机制,鼓励跨学科领域的智力集成和融合创新,提出高质量政策建议,以重大问题的研究带动智库整体能力提升。 4、帮助企业组建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国际化新型创新载体 以新型研发机构建设为核心,五年内,帮助省内企业建设至少500家以上高水平研究开发平台,及一批国家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省重点实验室等, 充分发挥新型创新平台在成果转化、孵化企业、集聚人才和产学研合作方面的综合载体作用,加强建设管理,取得一批源头性技术创新成果,创办和孵化3000家以上高科技企业,成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中坚力量。 5、打造全国首家科技项目市值管理平台 目前,众多有价值的科技成果没有得到有效转化,主要原因在于成果持有人不懂市值管理,不懂得按照市值管理的科学逻辑,对科技成果进行价值包装和运营管理,鉴于此,智库将依托雷凯集团、天弘基金、达晨创投等投资机构的专业背景和创新智库的科技金融团队,组建国内顶尖的科技项目市值管理平台,为技术创新专家手头持有的、具有产业前景的高技术成果,提供价值评估、模式设计、转化策略、运营辅导等全方位的服务,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价值的最大化。 六、专家入库条件 满足下列条件中的至少两项要求: 1、拥有解决企业技术问题的专业能力; 2、拥有博士以上学历,或副高以上职称,有特殊才能者,学历或职称可以放宽; 3、拥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 4、拥有服务企业、服务产业创新发展的激情和责任感,愿意为企业和产业创新发展做出贡献。 七、专家入库收益 专家入库后,智库将通过如下渠道为专家提供服务: 1、专家的基本信息将挂到“广东产业创新智库”网站上或手机APP上,方便企业查阅和选择,为专家创造产学研合作机会; 2、直接将专家对接到企业,帮助企业进行难题攻关,获得专家服务收益; 3、同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按照相应规则获取回报; 4、担任企业研发平台负责人或核心专家,同企业一起搞研究,出成果,按照合作协议分享服务收益、市场收益、期权收益或股权收益。 八、商业运作模式 1、组建 “广东产业创新智库”独立法人运作机构——广州智库创新科技有限公司,同广州亿点科技创新有限公司协同运作,按照市场规则进行运作和管理。 2、建设“智创谷”创新产业孵化平台和创新企业育成平台,有效整合线上线下资源,实现技术服务的有效对接。 3、通过组织万名专家下市县、进集群、进企业活动,推动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同时促进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 4、依托智库资源,对产业集群、科技园、孵化器、众创空间和各类有需求的企业进行科技创新人才的系统输出。 5、通过会员制管理模式,实现对企业会员、专家会员、投资机构会员的有效管理。 6、通过一年一次的华南创新论坛,预判创新趋势,整合创新资源,发布创新成果,推动成果转化。 7、通过建立科技项目市值管理平台,对有开发前景的高新技术成果进行价值评估、商业模式设计、资本对接、运营策略指导,帮助科技成果实现转化价值的最大化。 九、主要服务产品 1、区域创新战略研究 2、城市创新中心建设 3、企业高端创新平台建设 4、高层次人才团队引进 5、企业创新驱动带头人与创新工程师培训 6、科技成果落地转化 7、重大科技专项策划与规划 8、企业上市培育服务 十、十项工作任务 1、分行业组建企业与产业创新发展专家团; 2、以城市为单位,每年组织10场人才与技术成果对接会; 3、每年为城市引进10个院士团队、20个千人计划创新创业团队; 4、每年为城市落地20个重大科技成果; 5、每年协助各地龙头企业组建5个以上高端研究开发平台; 6、跟科技主管部门或地方政府合作,每年提出并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 7、每年完成5项以上区域创新战略或集团创新战略研究; 8、通过产学研合作,每年为企业解决100个技术难题; 9、组建广东科创企业资源池,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上市公司。 10、建设好智库服务平台——智创谷四核驱动创新产业加速器,为城市企业与产业发展赋能,通过连锁复制,打造市值连城的创新产业育成平台,及受到广泛追捧的资本市场上市公司。
广东产业创新智库
浏览量: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