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入选全球科研城市50强据最新出版的英国《自然》增刊《2018自然指数-科研城市》,广州入选科研城市,而全球科研城市50强中有10座中国城市入选。这一排行榜展示了全球城市在科研表现上的变化,并指出有可能影响到这些城市科研发展轨迹的潜在社会因素。榜单前5名除北京外,还包括纽约都市圈、大… 据最新出版的英国《自然》增刊《2018自然指数-科研城市》,广州入选科研城市,而全球科研城市50强中有10座中国城市入选。 这一排行榜展示了全球城市在科研表现上的变化,并指出有可能影响到这些城市科研发展轨迹的潜在社会因素。榜单前5名除北京外,还包括纽约都市圈、大波士顿地区、旧金山-圣何塞地区、巴尔的摩-华盛顿地区。全球10强中,除东京和巴黎外,其他均为中国和美国的城市。 从榜单来看,中国许多城市在过去6年对高质量科研的贡献都呈现增加趋势。全球科研城市50强中,共有10座中国城市:北京(第1)、上海(第7)、南京(第12)、武汉(第19)、广州(第25)、香港(第26)、合肥(第27)、杭州(第33)、天津(第35)、长春(第42)。美国有19个城市位居50强之列。 自然指数显示,过去6年,广州正在科研领域加速追赶。 自然指数创始人戴维·斯温班克斯说:“在观察全球科研城市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时,当地因素与全球趋势都起着相同的作用。本期增刊揭示了一些值得政策制定者和科研机构密切关注的问题,如高涨的房价、社会不平等、设备获取的便利等。 自然指数于2014年11月首次发布,此后每年都会发布年度排行榜,通过追踪高质量自然科学期刊所发表的科研论文,展示主要国家、研究机构和公司的高质量科研产出情况。 近年来,广州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高水平建设国家创新中心城市和国际科技创新枢纽,初步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 一、科技创新发展布局持续优化 把握科技创新的区域集聚规律,抓住重点创新区域建设,不断增强创新区域“引擎”的带动、集聚和辐射功能,促进区域科技功能分工协同、产业与创新高效衔接。以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契机,制定《珠三角(广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空间发展规划(2016-2025年)》,整合各类园区,连接重要创新节点,优化高新区的定位和功能,打造“北斗矩阵式”广州科技创新走廊,促进技术、人才、资本、产业等创新要素高度集聚。深化自主创新示范区、自由贸易试验区和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三区联动”发展机制。 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初具规模,科技部将广州高新区纳入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建设序列。根据《2017年全省各地市创新驱动发展“八大举措”监测评估报告》测算,我市在“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孵化育成体系建设”、“高水平大学建设”等4个方面获得第一,全社会R&D经费支出532.41亿元,较上年增长16.4%,保持高速增长态势。 二、企业创新主体不断壮大 我市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紧紧扭住高企这一“牛鼻子”,大力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小巨人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行动计划,出台《广州市科技创新小巨人企业及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行动方案》,加快推进科技创新企业数据库建设,开展高新技术企业树标提质行动,推动一批规模以上企业升级成为高新技术企业,支持更多高新技术企业壮大成为规模以上企业和行业标杆企业,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打造“六个一”全链条支撑体系,即选择若干符合广州实际的细分行业,在每一个细分行业,支持一家龙头企业,打造一个研发平台,设立一支创投基金,组建一家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建设一个特色园区。 至2017年全市共有高新技术企业8690家,科技创新企业总数突破16.9万家,10家企业入选2017中国最佳创新公司50强,连续四年居全国前列。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设立研发机构比例提高至40%,年主营业务收入5亿元以上企业设立研发机构比例达到100%,由企业牵头组建的国家先进高分子材料产业创新中心、国家印刷及柔性显示技术创新中心相继获批。涌现了微信、UC动景、广州数控、金发科技、海格通信、金域医学、达安基因、视源电子、赛莱拉、酷狗音乐、小鹏汽车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龙头骨干企业,催生了国盾量子通信技术、黑格智造3D打印技术等一批领跑、并跑技术。 截至2017年12月,广州科技龙头企业已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在不同技术领域组建了140家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成员单位已超过1800家,各技术创新联盟内开展联合技术攻关427项,争取国家、省、市科技计划立项191项、获得科技奖励114项,产学研协同创新有力促进了产业创新能力发展。 三、创新平台体系日益完善 不断完善孵化育成政策体系建设,从以孵化器的建设引导投资、资助孵化器公共创新平台建设、市级孵化器建设补助、孵化器创业种子资金投资风险补偿、孵化企业上市奖励为特色的1.0版本,到以9项补贴类资金结合5项奖励类资金的 “9+5”体系为代表的2.0版本,再到更加注重结果导向的“认定奖励+评价奖励”为代表3.0版本,根据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不断调整完善政策体系。在市孵化器扶持政策的引导下,各区纷纷结合自身的情况,相继出台了孵化器的相关政策,联动支持全市孵化器的建设发展。打造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区”孵化育成体系,针对创业项目、初创企业及高成长企业的不同需求提供差异化、个性化的孵化服务。切实提升孵化育成能力和水平,在IAB、NEM领域打造若干国际化、高品质专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确保孵化企业留得住、发展快、长得大。 重大创新平台建设成效明显,广州再生医学与健康广东省实验室全面启动,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采先导试验区加快建设,对接国家重大专项建设广东省新一代通信与网络创新研究院,引进太赫兹国家科学中心,南海海底科学观测网、新型地球物理综合科学考察船“实验”号获国家发改委批复建设。目前全市国家重点实验室19家、省重点实验室213家,分别占全省的70%、69%。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参与创新创业载体建设,全市众创空间、孵化器总数分别达到182家、294家,其中国家级分别为53家、26家,孵化面积超过1000万平方米,孵化企业(项目)1.2万多家(个)。广州火炬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以“广州开发区科技企业孵化器集群创新实践”项目获得2015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特等奖。2016年达安创谷运营的以达安基因为主体的诊断试剂专业众创空间入选首批国家专业化众创空间示范名单。国家级孵化器年度考核评价优秀单位数量连续4年居全国前列。 四、核心技术供给能力有效提升 为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广州多措并举,通过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国家税收政策以及企业研发投入补助等财政政策,引导企业广泛建立研发机构;逐步建立多层次实验室体系,加快省实验室建设,着力提升我市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能力,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加强前瞻性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争取在工业互联网、干细胞、集成电路、量子通信、区块链、可燃冰、石墨烯等领域尽快取得一批重大突破。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重点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14项共性关键技术攻关,瞄准AR/VR、物联网、新型精准诊断和治疗、量子传感与量子通信、区块链等9个未来产业关键技术领域研发攻关。2017年全年发明专利、PCT专利申请量分别为3.7万件、2441件,同比增长29.5%、48.7%,成为首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创建市。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李立浧院士主持完成的“特高压±800KV直流输电工程”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实现省、市牵头完成特等奖项目零的突破;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承担的我国“首次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开采”入选2017年度中国十大科技进展。省市共同出资设立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广州市联合基金。成功制造全球首款石墨烯彩色电子纸、全球首款载人无人驾驶飞机,研制成功世界首台全自动干细胞诱导培养设备。钟南山院士领衔的广州市健康医疗协同创新重大专项四年来成效显著,获得国家级奖励13项、省部级奖励24项,注册新产品75项。 五、创新生态活力进一步释放 积极落实“1+4”人才政策和人才绿卡,推进产业领军人才集聚;制定《广州市珠江科技新星专项管理办法》,培养造就一批优秀的青年科技骨干成为新一代的技术学科带头人。创新人才集聚效应持续增强,累计发放人才绿卡4951多张,在穗工作的诺贝尔奖获得者6人、两院院士97人,“千人计划”专家336人、“万人计划”专家154人。 积极推进全国首批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城市建设工作,创新出台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的领先政策,撬动社会资本投入科技创业,4亿元规模的广州市科技信贷风险补偿资金池推动银行发放贷款88亿元,授信144亿元。设立财政投入50亿元科技成果产业化引导基金,出台《广州市鼓励创业投资促进创新创业发展的若干政策规定》,在全国率先设立海珠、黄埔、天河三座风投大厦。 推进高层次双向开放式创新,发挥驻外办事处作用,拓展与发达国家、地区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城市、港澳台地区的创新合作,深度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相继举办了《财富》全球论坛、《财富》国际科技头脑风暴大会、中国创新大会、创交会、海交会、中国风险投资论坛、小蛮腰科技大会、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创投50交流会等一系列高层次、高水平的国际会议活动。2018年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广州赛区有效报名数2684家,占广东省报名总量的70%。在世界权威城市排名机构GaWc发布的2016年世界城市体系排名中,广州首次跻身世界一线城市行列。
浏览量:0
|